摘要: 原標題:再這么管下去,中國的教育就真沒戲了 教育常識告訴我們,一個人能否真正成才,取決于是否善于自我教育。要做到這一點,學校教育就不能總是
原標題:再這么“管”下去,中國的教育就真沒戲了
教育常識告訴我們,一個人能否真正成才,取決于是否善于自我教育。要做到這一點,學校教育就不能總是牽著學生的手走路,要讓他們獨立行走,允許他們跌跤、碰壁,使他們對自己負責,形成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
這幾年,學校辦學經(jīng)費充裕,好端端的水泥路面也要改造,鋪上厚厚的柏油,呈龜背狀。學校開展養(yǎng)成教育,規(guī)范學生行為習慣,要求學生從進校門的那一刻起,就要約束自己的行為:不要摟肩搭背,不要大聲喧嘩,不要快步疾行,更不要追逐嬉戲,要踩著道路兩側(cè)的白線,保持一定的距離,默默右行。違紀者一旦被發(fā)現(xiàn),就要扣所在班級的考核分。學校還請人在校園主干道中央,用紅黃藍三種油漆畫了三條線,作為教師專用通道。學校對學生上學、放學和到食堂就餐的路徑,也有明確規(guī)定。兒童可塑性強,很快,校園里便秩序井然。這條校園主干道順理成章地成了校長總結(jié)報告和匯報材料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20世紀80年代有一首歌《校園的早晨》風靡校園:“沿著校園熟悉的小路,清晨來到樹下讀書。初升的太陽照在臉上,也照著身旁這棵小樹。親愛的伙伴,親愛的小樹,和我共享陽光雨露。讓我們記住這美好時光,直到長成參天大樹……”學生時代是人一生中最難忘的時光。孩子們走進校園,多么渴望把心中的新鮮事和伙伴們分享。當孩子們?nèi)宄扇旱刈哌M教室的時候,友誼的光便會照亮他們的心房……
今天的教育追求的是整齊劃一,是精細化管理。只是,校園不是軍營,它需要朗朗的讀書聲,也需要追逐嬉戲的打鬧聲。教育也不是強行把一些能力從外邊放到人這個容器里去,這些能力在人性中本來就已經(jīng)存在了,就像埋在地里的種子一樣,教育只需提供充足的陽光和水分,讓種子正常地生長。
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國芳在《自由與約束》一文中寫道:“喝令孩子不許手腳動彈,這種閹割的辦法,絕不是訓練。按蒙臺梭利的說法,所謂的訓練‘是使他們能夠獨立地做作業(yè),而絕不是讓他們屈從于管束’。那種認為編成一支小軍隊,訓練就可成功的想法是錯誤的。應(yīng)該知道,那樣做,會使兒童的 的、極為重要的寶貴東西受到損害和扼殺。”
教育常識告訴我們,一個人能否真正成才,取決于是否善于自我教育。要做到這一點,學校教育就不能總是牽著學生的手走路,要讓他們獨立行走,允許他們跌跤、碰壁,使他們對自己負責,形成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學校要給學生成長的時間和空間,給予他們一定的自由。一個人在沒有自由的時候,也不會有什么責任感。教育管理者用精細化管理剝奪了本來屬于學生的自由,把本來屬于學生的責任背在自己的身上,不知不覺地成了“戴著鐐銬跳舞的舞者”。
福祿貝爾在《人的教育》一書中說:“現(xiàn)在的教育如同將甲蟲的腿去掉,讓它好好馴服于人一樣。”確實如此。語文課堂上,我和學生學習《樹之歌》。這是一首介紹樹木特征的歸類識字兒歌,描寫了楊樹、銀杏等11種樹木,表現(xiàn)了大自然樹木種類的豐富。除了榕樹和木棉樹,其他樹在我們校園里都能尋覓到。課上完了,孩子們意猶未盡。我讓他們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到校園里尋找這些樹木,認識新的樹木,順便找一些落葉帶到課堂上展示。孩子們樂壞了,好不容易盼到中午,丟下飯碗,他們就像一群沒紀律的麻雀,出沒在校園的各個角落。不一會兒,有學生回來報告,學校值班領(lǐng)導硬說他們故意損壞花草樹木,不但制止他們收集樹葉,還讓他們舉著樹葉站成一排,用手機給他們拍照,揚言要留下“證據(jù)”,發(fā)到班主任群里,扣我們班的考核分。
我啞然失笑。不給孩子自由與信任的當代教育簡直就是一場災(zāi)難。
再說說校園主干道,這條道一頭連著學校大門,一頭連著教學樓,很長,很美。枝繁葉茂的廣玉蘭和青翠欲滴的香樟樹在道路上方挽起了手臂,路旁花團錦簇,茉莉花、三角梅和藍雪花開得嫵媚。道路兩側(cè),總是站著幾個少先隊員,身披綬帶,手里拿著筆和本子,目光緊盯著每一個學生。紅色的綬帶上繡著幾個醒目的大字:少先隊文明監(jiān)督崗。他們的主要職責是監(jiān)督少先隊員必須佩戴紅領(lǐng)巾。每天總有記性不好的孩子成了他們的“獵物”,乖乖地站成一排,如實交代自己的姓名和班級后,才能走進教室。這一天,這些倒霉蛋所在班級的考核分將會被扣,班主任的批評、同學們的奚落,會讓他們情緒低落,羞于見人。
這些校園“執(zhí)法者”趾高氣揚、喜形于色。孩子本是單純的,如果總是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同伴的痛苦之上,會不會養(yǎng)成頤指氣使、飛揚跋扈的性格?
許多校長認為,學校設(shè)置少先隊文明監(jiān)督崗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這話說得冠冕堂皇。小學生畢竟是孩子,犯錯是他們的權(quán)利。如今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不容樂觀,他們普遍承受著與其年齡極不相稱的功課負擔和功利期待,晚上睡得遲,天蒙蒙亮就被家長從熱被窩里硬拽出來,睡眼惺忪,因此有時丟三落四并不奇怪,無須上綱上線,更不能“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好的教育是尊重的教育。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活在別人的監(jiān)管之下,是一種被壓抑的人生。這樣的人生,自由缺失,尊嚴受損,人格受辱。小學生自制力差,是非觀念淡薄,加之社會上的塵俗之氣對學校教育的侵蝕,很難讓少先隊文明監(jiān)督崗起到應(yīng)有的教育作用。班級考核分直接與班集體和班主任的利益相關(guān)聯(lián),少先隊文明監(jiān)督崗的孩子們很可能為了本班利益,徇私舞弊,對本班沒戴紅領(lǐng)巾的同學網(wǎng)開一面;沒戴紅領(lǐng)巾的孩子也有可能為了本班的利益不受損,謊報班級、姓名,嫁禍于人。學校不是象牙塔,教育無小事,你敢說時下唯利是圖、爾虞我詐的社會風氣與學校教育沒有關(guān)系?
教育家杜威曾指出:“學校中‘紀律問題’的主要根源,在于教師必須常?;ù蟛糠謺r間抑制學生的身體活動,這些活動使學生不把心思放在教材上。學校很重視寧靜,鼓勵沉默,獎勵呆板一律的姿勢和運動,助長機械地刺激學生的理智興趣的態(tài)度。教師的職責在于使學生遵守這些要求,如有違反就要加以懲罰。”學校對人的培養(yǎng),最重要最根本的還是文化的熏陶、人格的浸染和精神的引領(lǐng)。清規(guī)戒律、精細化管理,或許能約束學生的外在言行,卻不能影響他們的內(nèi)在想法。雞蛋如果從外部打破,就成了一種食物;如果以自己的力量,從內(nèi)部打破,就成了新的生命。
教育如果沒有對文明的憧憬與向往,沒有對文明的敬畏之心,沒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沒有善良與誠實的品格,沒有推己及人的胸懷,光靠管理、控制、懲戒,必定收效甚微,甚至適得其反。
在學校,我們對學生的控制無處不在——校園里大量的攝像頭就是最好的證明。學校要求學生不僅要遵守《小學生守則》,還將校規(guī)校紀編成“十不準”,貼在教室里,讓學生背誦,背誦效果也要和班級考核掛鉤。這種以控制為核心的教育精細化管理的突出特征,就是不允許學生出問題、犯錯誤,與成長期孩子的教育本質(zhì)形成對立——從某種意義上說,犯錯是孩子的權(quán)利,學校是孩子犯錯的地方。因為犯錯的成本最低,學生在學校犯過的錯誤,將來到社會上能避免重蹈覆轍。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走在校園里,我常常會遇上穿紅馬甲的家長志愿者,協(xié)助學校值班領(lǐng)導和少先隊文明監(jiān)督員維持秩序。因為他們的孩子違反了校規(guī)校紀,且屢教不改,學校只好出此下策,讓他們到學校當家長志愿者,提醒他們要重視孩子教育,配合學校和老師幫助孩子盡快改正錯誤。校長還說,他們的到來能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這樣的教育看得見、摸得著,震撼心靈,立竿見影。
這樣的做法違背教育規(guī)律、違反教育常識、戕害學生心靈。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寫道:“自我教育要有非常重要而強有力的促進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進心。只有當一個人的心靈對良言、忠告顯示溫存或者對責備的目光這種極細致而純?nèi)诵缘慕逃侄畏浅C舾袝r,他才能進行自我教育。如果一個人對粗暴習以為常,只對‘強有力’的語言、喊叫和強制才有所反應(yīng),那就根本談不上自我教育。
實質(zhì)上,自我教育的前提是對人的信任,是使個人的榮譽和尊嚴起作用。為指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首先必須建立起深信對方具有良好意愿的師生關(guān)系。”
無論是什么樣的教育方式,只要有懲罰的行為,就不會有自我教育。“懲罰”是教育的天敵。學生接受了懲罰,就會從良心的責備中解脫出來,就不會反思自己的錯誤行為。道理很簡單,因為他已經(jīng)接受懲罰了,個人的榮譽感和自尊心蕩然無存。反過來,如果我們在教育過程中摒棄懲罰,學生必然會長時間地受到良心的譴責,自我教育從而開始萌芽——良知是滋生自我教育的土壤。
為了說明這一教育原理,蘇霍姆林斯基還講了一個小故事:9歲的三年級學生科斯佳用彈弓打傷了一只麻雀,老師知道了,懲罰了他,三次沒讓他和全班同學一起到森林里玩,把他留在學校里??扑辜褟氐捉^望了,他偷偷跑出學校,捉了幾只還沒有長出羽毛的可憐的小麻雀,塞進老師的桌子里。過了一天,老師打開桌子,發(fā)現(xiàn)這些小麻雀幾乎都死了……
我常說,犯錯是孩子的權(quán)利,也是他們成長的途徑。不要讓孩子內(nèi)心充滿委屈和怨恨,要喚醒他們內(nèi)心的良知,讓學生感到內(nèi)疚,受到良心的責備,教會學生自己教育自己,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這是教育的常識。剛性的制度、強有力的約束,不可能喚醒學生“跟我來”“我即是光”這樣的自覺。要想真正讓學生從他律到自律,內(nèi)心滋生自我教育的力量,這需要文化的潛移默化、精神的滋生勃發(fā)和個性的因勢利導。對學生的成長而言,陶冶情操,訓練思想和意志,形成穩(wěn)定的性格,這一切都應(yīng)在孩子認識自己和掌握自己的同時去做,而不是無視少年兒童的本性,用冷冰冰的、瑣碎的精細化管理去束縛和壓迫學生的行為。
校園里除了有剛性的制度管理,有理性的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還應(yīng)該有更多的夢想、童話、詩歌……彰顯制度威力的精細化管理壓迫,很容易培養(yǎng)出威權(quán)與奴性混搭的畸形人格。在孩子的世界里,踩水坑、在墻上涂鴉、玩游戲,不是搞破壞,而是在探索世界,是生命最真實的成長姿態(tài)。
孩子不需要刻意去培養(yǎng),不需要精雕細刻。嚴厲要求孩子無條件服從的教育只會使他們產(chǎn)生壓抑和自卑感,讓他們?nèi)狈ψ灾餍院蛣?chuàng)造性。教育的使命就是提供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使受教育者所固有的人性特質(zhì)得到健康成長,成為人性健全的人。孩子身上最寶貴的,就是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的探索力和創(chuàng)造力。給孩子適度的自由,讓孩子既有機會自由發(fā)揮,又張弛有度不越界,這是教育的常識。我們所需要做的只是聽從常識的指引,實踐這個常識。
教育不需要精細化管理。“萬類霜天競自由”,生命的成長離不開“自由”的沃土,人在任何時候都應(yīng)當自己主宰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應(yīng)該成為外在權(quán)威的奴隸。自由,源于安全與信賴。如果學校能給學生以“家”的親切與溫馨,生活在校園里的孩子,無論怎樣嬉戲和行走,結(jié)果都是快樂的,會收獲頗豐地度過每一天。他們游走在校園里的每一個小插曲,包括爭執(zhí)、游戲和冒險,甚至是跌倒了擦破了皮的疼痛,都是世界給他們的禮物,都是對成長的獎勵和愛撫。我們的孩子已經(jīng)失去了“上學路上”和“放學路上”的快樂,如果再剝奪他們在校內(nèi)自由玩耍的權(quán)利,他們的童年還會剩下什么?
讓教育回歸常識,回歸人性,就應(yīng)該讓教育遠離功利和實用,以人為本,貫徹人文精神,踐行生命化教育,培養(yǎng)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潑智慧的頭腦、豐富高貴的靈魂。如果這樣,我們的教育就真正成功了。
原標題:當孩子說不想結(jié)婚,家長需要糾正嗎? 關(guān)注孩子身心,關(guān)注自我成長
原創(chuàng)觀點2024-04-11 18:44:04
原標題:高考只剩兩個月!百師聯(lián)盟提醒各位考生和家長,沖刺階段如何備考?
原創(chuàng)觀點2024-04-10 19: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