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缺乏野性是一種怎樣的表現(xiàn)?城市里長大的孩子真把怎么野都忘了嗎? 近些年來,無論是文藝作品,還是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都四處彌漫著一種返璞歸真
原標題:缺乏野性是一種怎樣的表現(xiàn)?城市里長大的孩子真把怎么“野”都忘了嗎?
近些年來,無論是文藝作品,還是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都四處彌漫著一種“返璞歸真”的氣息,這種氣息傳遞著時代的信號——人們亟需一種能夠快速找回自己“天性”的方式。
于是他們仿佛覺醒了一般,開始紛紛走向野外,自由地擁抱世界。即便腳步邁不出去,拳擊館和健身房也是不錯的選擇,在那里運動至少能在力量上讓人看起來“野性十足”。
為什么社會釋放出這樣的信號?是什么讓社會變得如此焦躁易碎,又讓一代又一代的人,前赴后繼地倒在被刻度尺量好的格子間里,面對生活壓力和生育焦慮?年輕人不禁想問的是:年少時的“野性”,都跑去哪兒了?難道下一代的孩子,還要重蹈覆轍嗎?
關于“天性是怎么被埋沒的”,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曾經(jīng)做過一些研究和講座。儲朝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野性”無非是天性的一種外在表征,討論“野性”的消失,事實上離不開討論我們從小到大都離不開的教育,然而當下教育的諸多問題,最終都體現(xiàn)在個體成長中外界對個性的規(guī)訓。
今年年初,儲朝暉曾到寧夏的某個地方做調研,他發(fā)現(xiàn)在那里的職業(yè)高中,男生所占比例為80%以上,而女生所占比例只有不到20%。這也就是說,中考把或許本來就活潑好動的男生,都篩選到了職業(yè)高中。
這一發(fā)現(xiàn)引起了儲朝暉的重視。后來他想,這背后其實不僅有地域和環(huán)境的因素、性格和性別的因素,還有整個教育評價體系的偏移。
“要想我們的孩子們本著自己的‘天性’健康地成長和發(fā)展,關鍵在于,我們的教育理念需要變一變了。”儲朝暉說。
以下是《新周刊》與儲朝暉的采訪實錄。
一個人的“野性”程度,
與個體所處的環(huán)境息息相關
《新周刊》:跟以前相比,現(xiàn)在的孩子是不是少了一些“野性”?
儲朝暉:孩子的“野性”,事實上就是孩子天性的一種表征。自然的天性通常表現(xiàn)為比較奔放、自信,并且能夠鍥而不舍地追求自己喜好的東西。所以你問是不是以前的孩子都有野性、現(xiàn)在的孩子缺乏野性,我覺得還不能夠這樣簡單地下結論,首先要看孩子生活在什么環(huán)境。
事實上,以前的孩子也有生活處境很糟糕的,這使人很難擁有真正的野性。即使是逆境而生,性格當中也多少有些畸形的成分。只有當人在一個相對良性的環(huán)境,同時又能自主活動的時候,人才能保持正常的野性。所以我覺得,不能夠簡單地用“以前”或者“以后”這樣一種方式來作比較。
如果從性別角度來說,以前的女性被一些道德倫理的條條框框所束縛,環(huán)境對女性的管束也更多,所以相對來說,過去女性的野性程度反倒沒有現(xiàn)在高。
總的來說,一個人的野性程度,要看個體所處的環(huán)境,比方說學校、家庭、社會等各方面對他的要求、對他的束縛程度,這些才是當下需要去考慮的關鍵因素。
《新周刊》:缺乏野性通常是一種怎樣的表現(xiàn)?
儲朝暉:如果一定要從你說的缺少野性來看,那么衡量野性的程度,主要是看活動的強度,以及活動的尺度。比如被動型人格,他們活動的尺度變小了、強度變?nèi)趿?,活動的激情降低了,這種情況確實是存在的。
如果我們從性格特征來看,那就是被動性增強了,孤立性增強了,主動性變?nèi)趿?,從而抑制了與外界的交往欲望,具體的可以用被動型人格、孤立型人格、小白兔型人格來作比較。
通常,對于被動型人格,大家或許都比較重視,孤立型人格也看得很明顯,但是小白兔型的人格,往往是不被大家所注意的。事實上,這種人格是大量存在的。
那么什么是小白兔型人格?
比如說他的學業(yè)成績等各方面都還不錯,但是他在性格上是一個提不起來的,或者說沒有膽量去做自己想去做的事情,而且由于當事人的成績較好,(他的性格)往往就不會被當成是一種問題。
《新周刊》:這些表現(xiàn)在現(xiàn)在的青少年孩童中所占的比例大嗎?
儲朝暉:就拿被動型人格來說,我曾經(jīng)做過一個有關被動型人格的調查,了解到3歲以前的孩子都是有主動性的,但是進入幼兒園、畢業(yè)以后,大約就有5%的孩子有被動型人格。然后再往后推,小學畢業(yè)的孩子當中,大約有15%是被動型人格。中考是一個很關鍵的環(huán)節(jié),也是比例增量最大的環(huán)節(jié),(在那之后)大約有50%的孩子有被動型人格。然后接下來就是高考,高考會有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地區(qū)的差異,(高考之后)總體上有75%—85%的孩子是被動型人格。
這是一組非常令人警醒的數(shù)據(jù)。
“野”有兩面性,
“不野了”和“野過了”
《新周刊》:為什么現(xiàn)在的孩子會普遍出現(xiàn)這種缺乏“野性”的狀況?如何去解決?
儲朝暉:一個人的野性是先天的,但是野性想要變成現(xiàn)實的表征,是需要在生活當中去激活的?,F(xiàn)在我們的很多孩子出現(xiàn)這種狀況,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缺少能在現(xiàn)實當中激活的環(huán)境。比如在中小學階段,整體的室外活動時間少、親近自然的機會少,而室內(nèi)活動相對比較多,孩子的激情在室內(nèi)沒有用武之地,甚至激情奔放一下,反而還可能干擾到別人。因為缺少自由活動的環(huán)境,所以孩子們的技能、激情、勇氣都得不到發(fā)揮,就會造成你所講的野性缺乏。
那么要解決問題,深層次上還是要讓孩子有自主的活動時間、空間,以及能自主選擇的活動內(nèi)容,再就是管理和評價。
現(xiàn)在的家庭和學校,整體上對孩子管得過緊,他們的活動范圍受到了限制,使得他們的個性張揚受到了限制。而且用單一的評價標準來衡量所有孩子,這樣對一個人的一生,影響是非常大的。
《新周刊》:如此看來,環(huán)境對一個人野性的成長,確實是至關重要的。但是現(xiàn)在社會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些“校園暴力”的惡性新聞事件,這樣看來,野性是不是也需要一定程度的管束?
儲朝暉:“野”一點,就是讓他的天性能夠表現(xiàn)得更充足一點。事實上,我們對于“教育”和“成長”這兩個概念的理解是很容易混淆的,并沒有明確地劃分清楚。
首先,成長是每個人都在進行的,即便他沒有上過一天的學,他也是在成長的。進入學校以后,學校為孩子的成長提供了一個外在的環(huán)境。這個外在的因素對于孩子的成長而言,既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也有可能造成摧毀。
這種摧毀可能還會造成兩種極端,一個就是你講的“不野了”,還有一個就是“野過了”,甚至造成很多校園悲劇事件。
在我看來,具體的教育到底有沒有發(fā)揮作用,就要看教育是不是了解其所面對的個體的成長發(fā)展狀況,要看是不是遵從了成長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不是根據(jù)學生成長發(fā)展的需要來施加了教育。這幾個因素是最關鍵的,如果沒有這樣幾個關鍵的因素,對于孩子的成長發(fā)展就是壓抑的、抑制的,甚至起了相反的作用,那么就可能對孩子造成摧毀。所以不能單純地用“管束”來試圖解決根本問題。
《新周刊》:關于你說孩子“野”的程度取決于他們的成長環(huán)境,那么城市的學生和鄉(xiāng)村的學生,在“野”的程度上有什么不同?
儲朝暉:“野”不是一個科學的概念,它只是代表了一個取向和意向。比方講,大概100多年前,南開中學校長張伯苓先生認為,要“野蠻其身體,文明其精神”,讓身體能夠按照天生的狀態(tài)發(fā)展下去,使其強壯起來。還有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類似的話,就是“從野人生活出發(fā),向極樂世界探尋”,他講的其實也是一個人能夠在相對艱難、原生態(tài)的狀態(tài)下,向著更加理想、更加美好的世界去探索。
“野”如果從詞義上來說,相對應的詞是“文”,“文野之別”主要就是講這樣一個概念。至于你問現(xiàn)在的鄉(xiāng)村學生跟城市學生在“野”的程度上有沒有差異,我覺得如果細微地去區(qū)分,那還是有差異的,但如果從宏觀上來看,它是沒有明顯差異的。這個原因就在于我們當下整體的教育理念還是強調標準化,制定標準的知識對學生進行灌輸,而不是把學生的內(nèi)在天性發(fā)展出來。在這一點上,城市和鄉(xiāng)村并沒有本質上的不同。
自然天性
與野性精神
《新周刊》:如你所說,從宏觀上來看,環(huán)境只是次生問題,真正的問題其實在于“教育”的根本?
儲朝暉:整體的教育理念,事實上從幼兒園開始到小學,它就是在不斷地馴服當下的未成年人。這樣的教育方式對孩子心理的影響,將會是不可逆的。
比如我去寧夏某地調研的例子,在許多被篩選過的中學生當中,通常保留了自己天性的這一部分孩子,或者說個性比較強的孩子,他們是很難接受標準化規(guī)訓的。所以現(xiàn)在我們的義務教育就出現(xiàn)了這樣一個現(xiàn)象——義務教育鞏固率是95.5%,還有4.5%是沒有完成義務教育的。
這4.5%當中就有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有智力障礙問題,他們無法完成我們現(xiàn)在實施的九年義務教育。
另外,從我們實地調查的情況來看,那些和學校的生活、學業(yè)格格不入的學生,他們的智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正常的,甚至有一些孩子的智力是超常的。
但是在我們現(xiàn)在標準化的教育當中,他們覺得自己找不到存在感,這就導致他們選擇了輟學,甚至叛逆。因為十二三歲的孩子,父母和學校對他們的約束力都在漸漸變得有限,他們?nèi)绻徽J可當下學校的教育,那么就會干脆選擇出走,不上學了。
所以無論是城市還是鄉(xiāng)村,要想學生既保留自己身上的野性,又對自己形成自我約束,那么首先不僅要讓他們的體魄更強健,還要讓他們的精神更加自由起來,這就需要整個教育的理念發(fā)生變化,因為這會直接影響到每個孩子。否則,我們的孩子將會越來越走向兩種極端,一種走向暴力,一種走向被動型人格。被動型人格發(fā)展到極致,很有可能就會成為“抑郁”?,F(xiàn)在我們的學生產(chǎn)生心理問題的比例是很高的,有些機構做調查檢測,數(shù)字達到了20%以上,這個比例非常可怕。
2023年6月6日,蘇州。在湖邊公園玩陸沖滑板的女孩。
《新周刊》:關于培養(yǎng)一個真正有“野性精神”的人,你認為我們的當代教育需要去思考什么?
儲朝暉: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天性,也會想要不斷地去拓寬自己發(fā)揮天性的空間。這本身就是一種自然的天性,也可以稱之為野性精神。
就需要改進當下的教育,這是刻不容緩的。因為個體最大限度的發(fā)揮空間,就是讓他的天性得到充分的成長。如果天性當中的各種特征、內(nèi)涵在丟失,那么就不可能獲得充分的成長發(fā)展,從而導致大量本來就很有天分、能夠成為杰出人才的人,在不適合的環(huán)境下,最終可能變?yōu)槠接沟?、標準化的人,這也是我們現(xiàn)在見得比較多的一種現(xiàn)象。
我個人認為,深層次的,還是要讓教育有更大的自由度,管理要更加個性化,評價要更加多樣性。我們所辦的教育,不能夠只是單一的教育,而應該是多樣的教育,讓受教育的當事人有選擇教育、選擇學校的機會。同時,學校關注的也不能是單一標準的教學、把學生培養(yǎng)成“標準件”,而是應該將他們培養(yǎng)成能夠在未來世界、未知環(huán)境中立足的,擁有健全人格的人,讓他們在新的環(huán)境當中去感知、了解新的需求,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再去向前努力。
當然,這就需要當代教育不僅僅只是去思考,也要去采取改進行動。
原標題:武大雷軍班100%具備保研資格 配備最優(yōu)師資力量,實行小班教學 據(jù)武漢
快資訊2024-04-11 17:05:21
原標題:盤點!OSSD課程申請全球TOP大學有哪些優(yōu)勢? OSSD全稱為Ontario Secondary
快資訊2024-04-08 18: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