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101歲楊振寧露面西湖大學:立德立功立言我做得還不壞 他的人生和學問猶如峰巒起伏,蘊藏無數(shù)深壑與幽谷的雄山峻嶺。 27日,西湖大學湖心講堂
原標題:101歲楊振寧“露面”西湖大學:立德立功立言我做得還不壞
“他的人生和學問猶如峰巒起伏,蘊藏無數(shù)深壑與幽谷的雄山峻嶺。”
27日,西湖大學湖心講堂特別呈現(xiàn)•中國文化書院“湯一介當代學人講座”第二講,我們走進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的人生。
香港中文大學榮譽院士、中國文化書院導師陳方正博士擔任主講人,以《楊振寧和他的世界——鋒芒、幸運、沖突與融合》為題,講述楊振寧百余年傳奇人生故事。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蔡榮根,量子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展開評議,通過多維視角呈現(xiàn)了一名享譽世界的物理大師的風貌。
我們跟隨三位學者,通過幾個關鍵詞,一同回顧這場講座為我們呈現(xiàn)的偉人側面——
關鍵詞1:治學之道
1957年,楊振寧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原理與李政道一起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提出的“楊——米爾斯規(guī)范場論”是20世紀物理學最為重要的成就之一,陳方正在講述中說,這個理論在后來至少促成了6個諾貝爾獎的誕生。
“在科學貢獻和成就上,楊先生是可以跟6個人相提并論的,這6個人就是狄拉克、海森堡、普朗克、愛因斯坦、麥克斯韋爾、牛頓。”陳方正說。
潘建偉在分享中提到,楊振寧的治學之道一直讓他深受啟迪。
“做學問,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同時也是正在快速發(fā)展的方向。”潘建偉說。
在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時,楊振寧有一段時間做實驗物理研究,但最后他發(fā)現(xiàn)自己不擅長實驗,后來,在愛德華·泰勒的建議下,他開始專心研究更合適自己的理論物理。
1949年,楊振寧聽到時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院長奧本海默關于量子電動力學重整化的演講,產(chǎn)生了去普林斯頓工作的想法,但到了那里,他發(fā)現(xiàn)這一領域的主要問題已經(jīng)被解決,于是轉而去開辟另一個正在發(fā)展中的方向。
“學術品味”(taste)是另一個在講座中被數(shù)次提及的詞。
對于數(shù)學和物理之美的追尋貫穿了楊振寧的整個科學生涯。“對楊先生來講,對稱性是一個非常美的東西,是他物理生涯的主旋律。”潘建偉說。
“楊先生雖然自己是粒子物理出身,但他的物理是非常寬廣的。”陳方正說。
楊振寧在《晨曦集》中提到,20世紀理論物理學的主旋律是量子化、對稱性、相位因子,他認為,21世紀的物理學被各種應用問題主導,缺乏了些詩意和哲學品質。
“楊先生認為,21世紀基礎物理學的革命可能發(fā)生在天文學和基礎物理學交叉的領域。”蔡榮根說。
關鍵詞2:文化烙印
陳方正提到,自己曾心血來潮問楊振寧“一生之中對你影響最大的,不會就是孔子吧?”楊振寧毫不猶豫地回答:是的。
中國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究竟是因為什么?陳方正和楊振寧曾激烈討論這個問題,陳方正回憶,楊振寧答得很干脆,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加上中國 的領導。
在楊振寧身上,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深深的烙印。
在為本次講座錄制的視頻致辭中,楊振寧沒有談科學與物理,而是談了他對人生意義的理解,談了中國文化對自己、對國家的深遠影響:“這個中國文化傳統(tǒng)幾千年了,是要講做人的原則。是什么呢?是立德、立功、立言。這個德、功、言,功是什么定義?言是什么定義?幾千年來也有改變。這個德是什么呢?從來沒有解釋。”
楊振寧說:“我想,德者,就是做人的原則。如果要給自己打分數(shù),這德、功、言,我自己覺得我做得還不壞,而且呢,是非常中國式的。我是從很早對中國就是很樂觀的態(tài)度,我想80年代90年代我就是很樂觀。我想這個所以樂觀的地方,是因為中國文化傳統(tǒng)對于今天的中國的影響,是非常之大。”
講座最后,楊振寧先生專門為西湖大學親筆題贈,西湖大學校董、西湖教育基金會理事長陳越光先生作為代表將這一珍貴禮物贈予西湖大學,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接受贈禮。
在題詞中,楊振寧談到了良渚文化:“五千年前,西湖人發(fā)展出抽象的幾何的宇宙觀,集藝術、哲學、天文的理念,而創(chuàng)建出天圓地方說、玉琮文化。今天西湖人誓言將繼續(xù)發(fā)展此西湖文化。”
關鍵詞3:家國情懷
“楊先生是一位深受民族主義影響的中國人。”陳方正在講述中提到。
楊振寧曾表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貢獻是幫助改變了中國人自己覺得不如人的心理,幫助中國人的自信心增加了。
50年代前后,很多在美國留學、工作的中國科學家選擇回到中國,當年,楊振寧在抉擇時面臨了巨大的壓力和痛苦。
“楊先生一直心系祖國。1971年在中美關系沒有解凍的情況下,他承擔了較大的風險回到中國,受他的影響,一些美籍華人學者紛紛回國探訪。”潘建偉說。
講座上,陳方正展示了一封特殊的信件。
楊振寧的至交鄧稼先比他早半個世紀回國。1971年,楊振寧回國臨別時收到鄧稼先的來信,信中寫道“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同途”,意思是二人雖然在不同的地方,但殊途同歸,都為祖國做出了貢獻。
“在香港回歸之前,他不愿意從英國人手里邊接受榮譽學位,所以他接受香港中文大學的榮譽學位是在回歸之后。”陳方正說。
楊振寧85歲時候的文集叫做《曙光集》,95歲時候的文集叫做《晨曦集》,都是表明他認為中國已經(jīng)度過了積貧積弱、任人欺侮的漫漫長夜,即將見到旭日東升了。
關鍵詞4:獎掖后人
“今天有許多同學在聽這場講座,可能會覺得前面的理論講得太抽象了,太難懂了,但是楊先生曾經(jīng)對我說過‘對于你們年輕人來說,聽這樣的報告不一定馬上就能有所收獲,但也許在將來某個時刻,你會發(fā)現(xiàn)你以前所聽到的會影響你的一生。’”
潘建偉對楊振寧的這句話有著親身體會。他對自己研究方向——基于光與冷原子的量子物理與量子信息——的興趣,起源于1992年和1995年的兩場研討會,那時,剛剛與楊振寧結識的潘建偉還是中科大的一名學生。
楊振寧推動了國內多所科研機構的成立,始終致力于為中國培養(yǎng)和延攬優(yōu)秀人才。
1983年,楊振寧在香港發(fā)起創(chuàng)立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基金會,24年間,基金會資助金額累計達2000余萬港幣,資助基礎研究項目數(shù)百個。
1986年,他推動創(chuàng)建南開大學數(shù)學研究所理論物理研究院。
1997年,他接受了清華大學的聘書,借鑒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經(jīng)驗,推動成立了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后來引進了姚期智、翁征宇、王小云等著名學者。
西湖大學的落地生根,也離不開楊振寧的支持和鼓勵。
2018年10月20日,楊振寧站在了西湖大學成立大會的舞臺上,他擔任西湖大學董事會名譽主席,和其他幾位嘉賓揭開了西湖大學的匾額,
在西湖大學籌備前期時,施一公就找到楊振寧,講了自己辦學的目標和想法,楊振寧“表示支持,建議我們充分預估困難,鼓勵我們團結一致向著目標前進”。
在成立大會第二天的顧問委員會會議上,楊振寧全程出席,跟大家一起討論問題。楊振寧對教師隊伍的質量非??粗兀麖娬{說,西湖大學在制定長聘教授評定標準時,一定要嚴格把關。
他告訴施一公:“如果年輕30歲,我也會加入西湖大學!”